河南油田:精心挖潛 捕獲“漏網之魚”
來源:電力資訊 日期:2018-08-30
7月28日,河南油田采油一廠技術人員對雙K312井實施補孔,日產油2.6噸,證實了原來的“水層”是新的含油層。
在開發了40年的水驅老油田挖潛剩余油,就像捕魚,這是個精細活兒。雙河油田經過多年摸排評價“檢漏”,顯性目標越來越少,増儲效果逐年變差。2018年,地質研究人員持續創新挖潛思路,轉變方向和方法,瞄準斷塊油藏空白層、空白段,努力實現剩余油挖潛的新突破。
精心厚層細分 識別隱蔽圈閉
“剛發現的油藏就是一個大魚群,隨著不斷開發,大魚變成了小魚,躲在井網撈不到的地方,需要我們進行更加精細的地質研究。”談到老井復查工作,采油一廠總地質師孫宜麗打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。
想要捕到這些肉眼看不到的漏網之魚,首先要找到魚在哪里。這就需要技術人員埋下身子,咬定青山不放松,做大量扎實細致的工作。
技術人員以江河區油水邊界以下井點見油氣顯示為線索,用活“鏡像反映為線索,圈閉落實為根本”的找油思路。他們按沉積韻律性對厚層進行細分,一口井一口井地找,一個層一個層地對,終于發現該區底部某小層為2米左右的單砂體,在它的上傾尖滅區形成了一個巖性圈閉。
為了驗證其含油性,2018年1月26日,他們利用長關井雙T10-118井補孔,初期日產油12.3噸,日產水35.9立方米,含水僅74.5%,目前日產油穩定在8噸,累計產油1529噸,新增地質儲量10.8萬噸。
相鄰斷塊對比 發現低阻油層
下二門油田Ⅱ2斷塊H2Ⅱ2(6)小層原來的解釋為無含油面積分布,相鄰的Ⅱ1斷塊曾在2006年發現了含油層,而具有相似斷層-巖性圈閉條件的Ⅱ2斷塊,卻因電性特征偏低被長期認識為水區。
這個矛盾點的存在,始終困擾著地質研究所靜態室主任黃瑞婕。帶著這些疑問和“水中找油”的意識,她帶領技術人員仔細甄別每一個蛛絲馬跡,努力尋找新的希望。
“為油消得人憔悴,再挑燈火看文章。”老區的油藏認識,是一道沒有固定模式、也沒有標準答案的復雜題。他們從油藏動態變化入手,建立多條電性對比剖面,來總結電性變化的規律,利用電阻率特征預測了小層的圈閉分布范圍。最后斷定:這個一直被認定為“空白”的層,應該是一個低阻油層。
2018年1月17日,對下6-9井實施補孔單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日產油5.7噸。技術人員先后在該區域對5口井實施驗證,初期日產油13.8噸,含水29.9%,截至目前累計產油達1573噸,新增地質儲量9.6萬噸。
砂體交匯區域 擴大含油范圍
老區尋寶,不僅需要毅力,更需要智慧。既不能不分主次,眉毛胡子一把抓;又不能墨守成規,困在死胡同里。
雙河油田雙、江結合區處于多物源交匯區,地層形態復雜。2018年初,在對該區域老井復查時發現,被解釋為“干區”的幾個井點,物性特征與油層內相當,“干層不干”且砂體大范圍展布,具有較大的擴邊連片潛力。
“隨著開發不斷深入,各種問題盤根錯節,需要我們用創造性的思維化解油藏動靜態矛盾。”該廠地質研究所所長黃永強說。
由于區域井網密度大,單砂體沉積變化快,黃永強專門抽調6名技術骨干人員組成項目組。在三個月內,他們對將全區1000多口井建立了連井剖面,開展全區統層對比,通過精細地層對比,理順了平面油水分布關系。
2018年,他們先后對該區域7口井補孔單采驗證該擴邊區含油性,初期日產油39噸,累計產油1420噸,這幾口老井高效措施的成功拓寬了老區挖潛的思路。
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狂沙始到金。老油田高含水開發期,未來地下情況將更加復雜,剩余油分布將更加分散、規模更小,“捕魚”也變的更加困難,但只要地質人員精細再精細地做好基礎研究,就一定會有應對之策,獲得好收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