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采油三廠: 做優注水老區產量硬穩定
來源:電力資訊 日期:2019-07-22
西北油田采油三廠管理的托甫臺、塔河八區、十區南、十一區歷經近二十年開發,穩產難度越來越大。該廠緊緊抓住低成本注水這一穩產利器不放,不斷創新完善注水方式,成功實現了縫洞型碳酸鹽巖油氣田的老區持續穩產。2019年1-6月,該廠日均注水4516方,較去年同期日注水量提高1倍;日均增油805噸,較去年同期多增油2.1萬噸。
地質先行,注水方式有的放矢
“地質認識有多深,油藏構造把握有多準,注水方案準確率就有多高。”采油三廠總地質師劉培亮說。
注水工作必須地質先行。該廠針對縫洞型油氣藏呈現溶洞、孔洞、裂縫溶洞等多種類型,建立注水分析各類地質模型,應用地震資料、生產靜動態數據變化曲線,精細制定落實油井注水方案,該整體注水的整體注水,該單點注水的單點注水,大幅提高了注水有效率。
TH10276井投產后低產低效,面臨關井風險。技術人員結合三維地震資料和液面恢復曲線進行深入分析,判斷出該井靶點周圍三個方向都有發育儲集體,但由于通道導流能力差,無法形成連續供給造成油井供液的不足。開發技術人員根據油藏構造特點制定出單點超高壓注水方案,并配以小規模酸化措施,實施后,日產油能力由3噸上升到25噸。
相比于TH10276井單點超高壓注水,S86單元和臨近TH10402單元實施整體注水更有效。根據地質構造分析,技術人員認識到兩個單元雖然能量特征差異大,但具有裂縫連通性。根據這一地質特點,技術人員制定出整體注水方案,實施后,TH10402單元產量由6噸上升到49噸。
超前布局, 管網完善不挑肥揀瘦
“油田開發初期,上產猛,先吃‘肥肉’成為習慣。油田注水開發后,這種習慣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注水井網的整體布局。”油藏技術員李成剛說,“剛開始建立注水井網時多側重于油藏儲集體發育好的區塊、單元,但后來一些低產低效區塊注水時卻沒有被注水井網覆蓋,不得不重新布控,成本上升很快。”
針對這一問題,該廠積極轉變注水工作思路,超前運行,布局注水井網從整體切入,不挑肥揀瘦,很多油井的后期注水成本大幅減少。2018年至今,該廠通過整體完善注水井網,新增45條注水管線、3個增壓站、5臺機組泵,使日注水量由原來的2300方提高到4000余方,注水日增油能力達800余噸。預計2019年全年完成注水135萬方,增油26.5萬噸。
注水方式的進化不一定非要應用多么復雜先進的方法,有時簡潔易行的方法也是解決復雜問題的完美答案。該廠以前新井注水布局,一般是在新井投產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考慮,這樣很多注水管線的鋪設要后期重新設計施工?,F在,該廠超前布局,新井一投產就納入整體注水井網范圍,后期注水時只要打開閥門按方案實施即可。僅僅這樣簡單的調整,既降低了注水成本,又大幅提高了注水效率。
量化設計,注水排量大小有據可依
該廠對停產井、低產低效井進行“地毯式”摸排,對停產井TP8CH井實施大規模注水增油,技術人員根據奧陶系一間房組層系的地質特點,應用“三定”技術方法,將周期注水量設定1.7萬方,該井注水后從停產井變為中產井,日產油達18噸。
量化設計,精細注水是該廠注水開發效益提升的秘訣。該廠積極引進應用藍馬軟件油藏分析技術,對油藏進行建模研究,實現了油藏分析的智能化、可視化。同時,通過地震分頻、波阻抗反演、張量“三定”資料進行注水、注氣、措施等潛力排查,注水設計,提高了注水有效率。
TP135井經過多輪次注水開發后效果逐漸變差,技術人員運用“三定”資料進行詳細分析,進行新一輪次注水替油挖潛,設計注水量4000方,采用反注方式注入,日注水量設計為200方,實施后產能恢復,取得良好效益。
今年以來,采油廠通過持續做大做強做細注水工作,已實現注水增油11.9萬噸,較去年同期多增油2萬余噸。